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歷史] 蠶業史話(章 楷)

[復制鏈接]
樓主
發表于 2017-2-11 16:31:16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蠶業史話
% U; ^) {6 `! A. K/ s3 s
章  
/ ^% p$ ]1 j$ o
、我國蠶桑生產歷史悠久
8 a3 l! s: F6 `$ X) ^9 d7 w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古代希臘人、羅馬人就稱我國為“塞里斯”,意即“絲國”。羅馬的大奴隸主們把我國運去的絲綢視為無上珍品,可是直到五世紀,他們還不s知道絲是從蠶兒嘴里吐出來的呢。1 V: p6 U" V8 g  u
    據古代傳說,我國養蠶、繅絲、織綢是黃帝的妻子嫘〔léi雷〕祖發明的,也是她首先向人民傳播的。但是我們知道,從養蠶、繅絲到織成絹帛,中間要經過許多程序,象這樣復雜的生產過程,哪能由一兩個人獨創得出來!它必然是聚集了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積累了多少代的實踐經驗才形成的。古代的種種傳說,都不過表明蠶桑生產在我國很早很早就已開始罷了。) l# N: m9 \) Z3 G- J8 {) Q9 Z. V+ \, H
    1926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發現過一個被刀子切過的蠶繭。解放以后,又在山東益都等地的殷代奴隸主的墳墓中,發掘到一些玉飾,其中有一種是玉蠶,形態逼真。殷代黃河流域的奴隸主,把玉石雕鑿成蠶形,作為自己的飾物,這就說明蠶兒已是當時人們非常熟悉的了??脊殴ぷ髡哌€在河南殷墟一座奴隸主的墳墓中,發掘到一些由于粘附于銅器、受銅銹滲透而保存下來的絲綢殘片,這些殘片可確證殷代黃河流域已利用蠶絲織成有花紋的綢絹。, H! q$ U1 \' d
    長江流域又是如何呢?考古工作者曾在江蘇吳江縣的梅堰發掘到印有蠶紋的黑陶,又在浙江吳興縣錢山漾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絹片、絲帶、絲線等。據考證,這些都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遺物??梢?,長江流域的一些地方也很早就開始養蠶織綢了。5 f# |+ c  R+ L2 c3 y
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蠶”、“?!?、“絲”、“帛”等字,在一片甲骨上還刻有“用三頭牛祭蠶神”的內容。當時如果不養蠶,哪用得著祭祀蠶神呢?' q- @6 U1 c5 r) a3 C  u, w
    所以,根據出土的實物和甲骨文的記載,都說明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早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就都已養蠶,并利用蠶絲織綢了。
) B) m: |" j% c2 `5 V3 m) K+ l    不過在人們知道養蠶之前,可以推想,必然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是利用野蠶所結的繭子。野蠶在樹林里自生自滅,由于自然情況的變化,每年野繭的產量很不穩定,有的年頭能采收得很多;有的年頭要找幾個可能都不很容易。我們的祖先為了使野蠶能夠避免雨、雹、鳥、獸、蟲、鼠等的傷害,保證收獲,才把它取回家來飼養。于是野蠶就逐漸被馴化成為家蠶。馴化后的家蠶,吐絲量增加了,絲的品質也提高了,但蠶兒抗御自然不良環境的能力卻減弱了。/ v2 m+ _+ r2 t( d
4 r, a8 ]# V+ R9 n+ O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
 樓主| 發表于 2017-2-11 16:33:51 | 只看該作者
/ E1 Z* m! h: b8 J& H+ j) q4 i3 P
二、周代黃河流域的蠶業
0 i: O  Q) Y9 U* _. T
黃河流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所以我們先來談談這一地區的蠶業歷史?!对娊洝肥俏髦艿酱呵镏腥~以前的詩歌總集。從《詩經》中可以看到黃河中下游各地都有用蠶桑絲織為題材的詩篇。例如《豳〔bīn賓〕風·七月》中有一段:
2 R, w5 s! j) {' l4 g春日載陽,                  〔譯文〕春天里好太陽,
9 k5 W3 s( r( v0 G2 v. ?有鳴倉庚。                    黃鶯兒在歌唱。. F* Y/ o- G7 B( y$ |8 F3 c' ~
女執懿筐,                    姑娘們拿起高筐筐,
  u2 O" ?7 D. @  z9 \1 ?遵彼微行,                    走在小路上,
2 j- h: r" C$ l% w3 w爰求柔桑。                    去采肥嫩的桑。
4 e6 U: }% G+ C7 T0 g  w這是描寫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暮春季節,農村姑娘們為采桑養蠶而忙碌的詩句。
, ~: B. j- Q9 Z" @) I又如《大雅·瞻印》說:“婦無公事,休其蠶織?!边@兩句的意思是說:“婦女們既不擔負勞役,怎能不從事蠶織?”可見當時養蠶繅織是婦女的主要工作。) V; Y0 J: B; r: C/ ]; G0 t- W
再如《衛風·氓》中的一段:
0 n. @2 t- T, S/ C氓之蚩蚩,                  〔譯文〕那個笑咪咪的漢子,( P& n. q3 S! o
抱布貿絲。                    抱著麻布來換生絲。
5 S" I* J- |' {! w) U匪來貿絲,                    哪里是真的來換絲,+ W4 [, U# }- \% z, {7 x
來即我謀。                    悄悄兒求我成好事。2 ]) o5 R7 Y: ?' y
這首詩告訴我們,遠在周代,生絲和絲織品已在市場上物物交換。* u& R1 ]. \5 [# M/ X
西周到春秋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們既然歌詠蠶??壙?,說明當時蠶??壙棿_已比較普遍了。
; ?0 O  ?% d* L) z" l. ]- r在黃河中下游各地中,又以山東的蠶桑業最為發達。山東在周代是齊、魯兩國的封地,所以我們現在還把“齊”、“魯”兩字作為山東的簡稱。古代有不少齊、魯的故事同蠶桑有關。
0 S/ y7 T0 N0 E1 N《谷粱》中記載:齊國桓公十四年:“王后親蠶,以共祭服?!彼^“王后親蠶”,就是在育蠶的季節里,王后率領一批貴婦們,用一定的儀式去喂一下蠶兒。這是宮廷中舉行的一種典禮,其目的,無非表示統治者對蠶桑生產的重視。以后歷代王朝也常玩這一套,史書中不乏記載,而以《谷粱》的這條記載為最早?;腹驱R國的國君?!豆攘弧分刑貏e記上“王后親蠶”這一筆,說明齊國統治者很重視蠶桑。; z/ ]& A$ s1 y) ^( E& _
管仲是齊國的相。據《管子》的記載,管仲曾建議:百姓中有熟悉蠶桑技術,能防治蠶病的人,政府應該采納他們的意見,并給予黃金和糧食等實物獎賞,而且予以免除兵役的優待。管仲如此重視蠶病防治,反映蠶桑已是齊國很重要的生產事業。
3 o* d  ^' D& y' P( S《左傳》里還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晉國的公子重耳,由于家庭糾紛,長期流亡國外,后來逃到齊國。齊桓公待他很好,還把自己同族的一個女子姜氏嫁給了他。這樣一來,重耳再也不作積極打算,只想長期呆在齊國過安樂日子了??墒歉S重耳一道從晉國逃來的人,認為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有一天,他們在桑林中密謀如何促使重耳早日返回晉國。這時,姜氏的女奴正在桑樹上采收桑葉,重耳隨從們的密謀全被她聽到了。女奴回家后便把此事告訴了姜氏。誰知姜氏也不贊成丈夫無所作為,為了防止泄密,她竟把女奴殺了,并設法幫助重耳離開了齊國。重耳便是后來晉國的國君晉文公。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齊國大貴族家中栽有大片桑林,栽桑養蠶是奴隸們的一項重要生產勞動。
$ n4 R. h" z- f% ^古書中還有不少齊、魯兩國同蠶桑有關的故事,據此可以推測,春秋戰國時代山東的蠶業相當發達。& x8 V3 L* T$ ]' w7 n2 k9 e) g3 E
1 A4 E9 }. C$ q4 Y6 \6 L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3 #
 樓主| 發表于 2017-2-11 16:38:21 | 只看該作者
, F# j6 Q2 r5 k
三、黃河流域蠶業的盛衰演變
! j- |! ]4 ~* o6 j3 f( B# J& L, R* b
0 R; V" u; ]8 n/ t( d      秦漢時代,山東仍是全國蠶桑業最發達的地方。秦朝宮廷中所用的絲織品,便是山東東阿一帶所產的“阿縞”;漢朝也在山東臨淄設有“服官”,管理織造供宮廷中消費的絲織品。
# u' ?: u# r9 B       西漢時期的繅織技術已相當進步。前幾年長沙馬王堆出土大批西漢前期的絲織品,這些絲織品織制得已相當精美。當時絲織品的產量也很大。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東巡海上,封禪泰山,在華北作了一次長途旅行,一路上用于賞賜臣僚的絹帛便有百萬匹。當時政府用賦稅的方式從民間征收的絹帛達五百萬匹。據估計,那時候要織五百萬匹絹,至少須用鮮繭四十萬擔。西漢時代絲織品的精美和產量的豐富,固然反映當時繅織手工業的水平,但也間接反映了當時蠶桑生產的發展情況。# i% Q# `$ \/ n, a$ e  ]7 w
      東漢的蠶桑業又比西漢有進一步的發展,這從簡書和帛書的消長上可以看出。簡書就是寫在竹、木簡上的字書;帛書就是寫在絹帛上的字書。商殷時代,全是簡書;春秋戰國時代絹帛生產較多,才有帛書。漢朝簡書和帛書并行,不過西漢簡書多于帛書,到東漢后期,帛書大大超過了簡書??梢姈|漢的絹帛生產比西漢多得多,說明東漢的蠶桑生產比西漢更發達了。' t, W% {+ h) |, A: a5 P
      總之,秦漢兩朝四、五百年間,我國蠶桑生產有很大發展,而最發達的是在黃河下游的山東一帶地方。' ]% Z/ g9 C7 k( @7 x
      東漢末黃巾大起義,從這時起一直到晉朝統一全國,將近一百年的時間里,我國北方長期處于戰亂之中。黃、淮流域各地在戰亂中遭到嚴重的破壞。曹操在《蒿〔hāo〕里行》中描寫黃河流域戰亂后荒涼景象時寫道:+ I: {# W8 l; k% C7 O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font class="jammer">& O9 K2 p2 o/ ?! }; H
在“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情況下,怎么談得上蠶桑生產呢!
$ V$ X0 `1 W& @1 o4 w+ @5 _       晉朝統一全國后不久,我國又再度陷于分裂戰亂的局面。晉朝皇室逃到長江以南建立偏安政權。這以后的一段時期,歷史上稱為“南北朝”。
! E2 l3 \5 r5 w- @, F% a( e       從漢末開始,每當戰亂,北方經常有大批人口逃到江南避難。南北朝初期,逃來的人數更多,估計當在百萬以上。北方人口銳減,北方的蠶業生產衰落下去了。' C5 [5 [) Y1 \/ n/ N
       可是這時期北方的桑林還是很茂密的。每當戰亂的年頭,田園荒蕪,北方老百姓都積貯大量桑椹〔shèn甚,桑樹結的果實〕備荒。興平年間(194—195年),曹操有一次帶著一千多人馬,行軍路過新鄭,缺乏軍糧。新鄭的地方官楊沛知道后,立即命令百姓進獻積貯的乾桑椹,解決了曹操的困難。三國時代,袁紹、劉備等的軍隊,也都曾吃過桑椹。南北朝時,幾次大饑荒,黃河流域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是依靠桑椹活命的。
  X  p; ]; T/ X% x- N* v0 c+ _       要收貯大量桑椹,就必須有大片桑林。黃河流域在大饑荒時,百姓和軍隊賴桑椹活命,說明當時黃河流域的桑林一定很普遍,而且茂密。固然當時北方的桑樹并不都是用來養蠶的,但是既有大片桑樹,在戰亂過去以后,只要逃亡的人回來了,勞動力增加了,恢復養蠶就不很困難。所以北方每遇戰亂,蠶業衰落下去;戰亂結束,蠶業又漸漸恢復過來。8 r, r# @( i  i8 M
     618年,南北朝分裂割據局面結束,唐朝統一全國。
$ k! F5 v9 \7 y6 l" g* }     唐朝前期十分強盛,唐玄宗開元年間(714—741年),唐朝經濟的繁榮達到了頂點。我們根據唐朝的《元和郡縣志》上注明開元年間貢賦絲綿和絲織品的州府,畫了一幅“唐代貢賦絲綿和絲織品州府分布圖”,從這幅圖上可以看出,黃河流域貢賦絲綿和絲織品的州府比長江流域普遍。大詩人杜甫在回憶開元年間的豐饒景象時也曾寫道:“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②?!笨梢娔媳背瘯r黃河流域衰落下去的絲蠶業,在唐朝統一全國后又得到了恢復。不僅如此,而且當時黃河流域的蠶桑生產技術也還處于全國的領先地位。下面我們介紹兩個故事。
$ T- ?3 _$ J- c" G4 x: @      東晉時,有個著名的書法家,名叫王羲之。他寫過一篇《蘭亭集序》,字跡遒〔qiú求〕勁秀逸,是王羲之作品中最好的一幅,他自己也十分喜愛。羲之死后,這幅《蘭亭集序》便成為王家的傳家寶。一直到他的做和尚的七世孫智永,二百幾十年間,世代相傳。智永無后,臨死時便把這幅真跡傳給弟子辯才和尚。辯才也擅長書法,因而對這幅真跡更是特別珍愛,把它裝在匣子里,掛在臥室的梁間,不肯輕易示人。/ k6 i5 f; D7 ]3 q7 U9 \  f
       唐太宗李世民喜歡搜求歷代名家書帖,聽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辯才和尚處,就幾次以進宮作道場為名,宣召辯才到長安,追問這一寶貴文物的下落。但辯才總是推托說:真跡輾轉流傳,又經喪亂,不知所在。最后唐太宗命監察御史肖翼設法偵訪。8 z+ s) ^! m4 z/ L* c
辯才是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欣永寺的和尚。肖翼奉命后就到越州,裝扮成一個潦倒的山東書生模樣,走進寺里,遇到辯才。辯才問:“施主從那里來?”肖翼回答說:“弟子是北方人,帶著些蠶種來賣,便道到寺里來玩?!眱扇私徽勔魂囈院?,便漸漸熟識起來。肖翼又利用各種機會同辯才和尚接近,終于偵知了《蘭亭集序》真跡珍藏的地方。有一天,趁辯才外出,肖翼偷偷地進入辯才臥室,把真跡竊取到手。! u2 g4 M# ]  T$ I# C# v
      這個故事本身同蠶桑并無關系。但肖翼到越州時,喬裝成山東潦倒的書生,又說“帶著些蠶種來賣”,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它說明:唐初一定常有山東人帶著蠶種到浙江一帶出售,當時山東的蠶種一定比浙江本地的蠶種優良。我們知道,蠶種的優劣同養蠶技術有關。近代江浙的蠶種常常運銷其他各省,也正是因為江浙的育蠶技術比其他各省進步。
( K, j* @6 ?6 a2 b/ v       另外還有一個故事:唐初有個叫薛兼訓的人,任江東節度使。因為越州人不善繅織,薛兼訓就從軍隊中召募了一些單身漢,發給很多錢,密令他們回北方去選擇善于繅織的婦女結婚,一年中娶得數百人,回到越州。據說越州的繅織技術從此迅速提高,所產的綾紗妙稱江左。這個故事采自《國史補》一書?!秶费a》的作者李肇〔zhào趙〕,在唐大中年間曾任浙江臺州刺史,距薛兼訓在江東,還不到百年。因此這個故事不會完全沒有根據,至少“越州人不善繅織”,當時浙江的繅織技術不及北方,應該是事實。
& g7 g# k; I9 v: H/ D) `, F1 c8 i6 r4 X5 K1 K; ~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4 #
 樓主| 發表于 2017-2-11 16:54:43 | 只看該作者

/ U# D+ i& m" W4 D8 a四、長江流域蠶業的發展% y5 i4 K" D# |; T6 C$ i
8 \% |8 H  @8 R* V
      我們說唐朝浙江的蠶??壙椉夹g不及北方,這不等于說當時浙江的蠶??壙椷€很落后。不,到唐朝,長江流域包括浙江在內,蠶??壙椉夹g已有相當基礎,只是比起北方某些地方來,還略遜一籌而已。這里,我們再來談談長江流域絲蠶業發展的歷史。
; U: g, ]4 N: ]4 x1 o+ h7 @《呂氏春秋》和《史記》兩部古書都記載有吳國王僚九年(公元前518年),吳楚兩國因為邊境女子爭桑引起一場戰爭的故事。在這次戰爭中,吳公子光占領了楚國的居巢(今安徽巢縣)和鐘離(今安徽鳳陽)。吳楚兩國都在長江中下游。吳、楚邊境女子爭桑,當然是為了養蠶。吳楚戰后不久,建都在今浙江紹興的越國也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方針中,也有“省賦斂,勸農?!币粭l。后來終于強盛起來,滅了吳國。
+ T' u6 s  j' R* x0 q+ C2 O      上述兩個故事都是春秋后期的事情,它告訴我們,春秋時代,栽桑養蠶已成為建國在長江中下游的吳、楚、越等國比較重要的經濟事業。秦漢以后,長江中下游地區繼續被開發,蠶桑生產當然也繼續發展著。
+ o$ H: L+ w  i+ e# i& ~      至于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很早就有蠶叢氏在蜀中教民養蠶的傳說,說明那里蠶業起源很早。成都平原所產的絲織品,秦漢時代就很有名。西漢文學家揚雄寫的《蜀都賦》里贊美成都所產的蜀錦,“自造奇錦,紌〔qiú求〕、繏〔xuǎn選〕、糹匪〔fěi匪〕、糹頁〔xù序〕(都是蜀錦的名稱),……綿繭成衽〔rèn任〕,阿〔ē柔美〕麗纖靡〔mí迷,華麗〕”。這種“阿麗纖靡”的蜀錦,行銷全國,為各地人們所喜愛。
' e% J) c2 X" q      據說三國時,曹操有一次在鄴城(今河南安陽)的銅雀臺舉行宴會。宴會時。他命近侍取出一件戰袍,掛在垂楊樹上,要到會的軍官比賽射箭,誰射中的,這件戰袍便獎給誰。比賽結果,中的的不止一人。他們互相爭奪戰袍,竟把它扯碎了。曹操笑著說:“你們不用搶了,我給諸位各贈錦一匹?!边@件戰袍就是“西川紅錦”做的,每人贈得的一匹錦,又是“蜀錦”。由此可知,即使分裂割據的三國時代,成都平原所產的錦,仍為黃河流域的魏國人所珍視。" p6 U9 |3 q; Z/ G1 l8 y& B
      成都自古被稱為“錦官城”,成都附近的一段岷江被稱為“錦江”,看來都同這地區織錦業非常發達,所產的錦又非常精美有關。成都是蜀漢的都城,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曾說:“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望于錦?!本褪钦f蜀漢百姓窮困,國庫空虛,現在同魏國作戰,所需的軍費,只有寄希望在錦上了。軍事費用決不是一筆小數字。從這幾句話可知,當時成都平原所產的錦不僅質優,數量也一定很多。所以晉朝的左思所作的《蜀都賦》中,就描寫了成都地區“機杼〔znù柱〕之聲彼此相聞”,織錦業非常繁榮熱鬧的情景。3 I4 F, t7 ]6 V1 `
       錦是用蠶絲織成的。成都地區的織錦業如此興盛,那末這一帶的蠶桑生產的發達也就可以想見了。" b4 q: I4 @- k" o* Z
隋唐之初,長江流域進一步被開發,蠶桑生產也進一步發展,長江中下游,尤其是太湖流域及其附近地區,發展得更快。這里可以述說一下新、舊《唐書》里都記載的一個故事。
& F8 z- ]' l/ \4 B      唐玄宗時有一個名叫韋堅的大臣,他是唐朝皇室的勛戚。天寶初年任陜郡太守兼水陸轉運使。韋堅為了便于漕運,整理了長安附近的水道,并在長安城東九里的長樂坡,開鑿“廣運潭”,潭邊建有“望春樓”。工程完成后,舉行了一次類似現代的通航典禮,唐玄宗親率在京的高級官員登樓觀賞。為了博取皇帝歡心,韋堅預先準備了大批小船。船頭分別掛上牌子,寫上各個州郡的名稱,船上又分別堆了各該州郡的著名特產。船工一律穿戴“大笠侈袖芒履”,并有少女在船上輕歌曼舞。在一片粉飾太平的絲竹聲中,二、三百只小船緩緩從望春樓下魚貫而過。5 N: E8 z, U; `2 e- R( N' O/ n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這二、三百只小船中,“廣陵郡”船上堆的是錦,“丹陽郡”船上堆的是“京口綾、衫緞”,“晉陵郡”船上堆的是“官端綾繡”,“吳郡”船上堆的是“方文綾”,“會稽郡”船上堆的是“羅、吳綾,絳紗”。會稽、廣陵、丹陽、晉陵、吳郡就是現在浙江的紹興、江蘇的揚州、鎮江、常州、蘇州等地方。這五郡船上堆著各種絲織品,就充分表明,在唐朝前期,這些地方生產的絲織品雖不是國內最好的,但也已相當精美。絲織業同蠶桑生產息息相關,這些地方的蠶桑生產也一定相當繁榮了。: \6 e; q+ Z8 ?; `, a

, T  m/ G7 `6 ^4 A) ^& s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5#
 樓主| 發表于 2017-2-11 17:01:15 | 只看該作者
! X$ A2 Z8 V- x+ L# K4 ]6 H/ B
五、蠶業重心的南移% y( {5 B, Q0 e! v8 H2 o
& x4 d1 a( E+ U0 a1 c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這是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轉折點。在這次戰亂中,北方又遭受極嚴重的破壞,“荊棘叢生,豺狼嗥叫”,“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洛陽四面數百里,州縣皆為丘墟”。黃河中下游地區遭受的破壞如此慘烈,不用說必然嚴重地摧殘了那里的絲蠶業。" S& L! I# ]. Q# ]
      安史之亂對長江流域沒有什么破壞。這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繼續發展著。唐朝后期,太湖流域已是江南最富庶的地方。唐末詩人陸龜蒙在詩中描寫太湖邊上農村景物有“高下兼良田,……桑柘〔zhè浙〕含疏煙,處處倚蠶箔,家家下漁筌〔quán全,捕魚用的竹器〕”等詩句。處處堆著養蠶用的蠶箔,家家用漁筌捕魚,這是太湖邊上的魚米之鄉家家戶戶都經營捕魚和蠶桑副業的寫照。
  a6 \+ [6 }8 j, c      唐亡以后,太湖地區是吳越國的疆域。吳越建都杭州,杭州有一座奉祀吳越國王錢镠〔liú留〕的“錢武肅王廟”,廟中有一塊石碑,碑文中有“世方喋〔dié迭〕血以事干戈,我且閉關而修蠶織”兩句話。這是說:唐亡后中原地區正在大動干戈,互相殘殺;錢镠卻閉關自守,注意發展絲蠶生產。錢镠所以特別重視蠶桑,還不是因為蠶??壙検翘饔蚴种匾纳a事業,密切關系著吳越小朝廷的財政收入嗎!9 J) {8 _' W1 A+ u! s( z
      長江以南,尤其是太湖流域,長期以來,社會比較安定,自然條件又比較優越,那里的蠶桑業在唐朝中葉以后,已經趕上并超過黃河流域,成為全國蠶桑業最發達的地方。到宋朝就更為突出了。$ V" o% j. h/ K: A. i, u" O
      北宋時期,北方的蠶桑業雖然也有所恢復和發展,但已落后于江南。長江以北,包括整個黃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區,面積比長江以南地區大得多,可是它向北宋朝廷所繳納的絲織品卻反比長江以南地區少。而以現在的浙江全省和蘇南大部分地方為范圍的“兩浙路”,只是全國二十幾路中的一路,可是它所繳納的絲織品,卻占全國四分之一以上,這就清楚地反映當時江南的蠶桑業在全國所處的地位。. w  t: k3 s. R9 X6 k8 Z) Q. W
       南宋建都杭州,太湖流域更成了統治階級以及富商巨賈集中的地方。他們奢靡的消費,增加了市場上絲織品的銷路,大大刺激了這一地區的蠶桑生產。從北方南逃過來的人口中,也有許多是勞動人民,他們更是江南地區發展蠶桑不可缺少的勞動力。
2 w7 i% s/ G/ d) D8 P南宋時江浙太湖地區農村中絲蠶業十分繁榮。南宋詩人范成大住在吳縣的石湖鎮上,在他的《田園雜興》詩中,有好幾首是以蠶??壙棡轭}材的。
三旬蠶忌閉門中,
鄰曲都無步往蹤。
猶是曉晴風露下,
采桑時節暫相逢。
& l* W+ l& F! g! O/ ^) d5 s, I& g
      養蠶季節,農村中家家閉戶,專心養蠶。鄰里們沒有閑暇往來探望,只有在朝暾〔tùn吞,初升的太陽〕初上,晨風拂面,曉露未干,奔向桑園采桑的路上,偶一相逢。蠶忙季節,蠶農們多么辛勞忙碌??!
小婦連宵上絹機,
大耆〔qí其〕催稅急于飛。
今年幸甚蠶桑熟,
留得黃絲織夏衣。
      養蠶才完畢,農婦們又立即采收蠶繭,連夜繅絲,上機織絹。絹還在機上,官府的胥吏已如狼似虎,迫不及待地來催租索賦了。遇上收成好的年頭,農婦們還可在繳納租稅之余,留一點兒黃絲織絹,給自己裁制一件夏衣;如果年成不好,繳納租稅還不夠,千辛萬苦幾個月,最后落得一場空。7 x$ P; u3 s& ]) j3 Z
       浙江吳興縣一本南宋時纂修的《吳興志》上說:“湖絲遍天下,而湖民身無一縷?!狈N田人沒有飯吃,養蠶織綢人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在剝削社會里,世道是多么不公平??!% t) d( v5 i) c' V
      宋元時代,太湖地區不僅生絲和絲織品的產量超過了北方,而且蠶桑技術也比北方先進。
+ b# K* [8 H9 E: }4 g9 J' ~      蠶兒吃的是桑葉。桑葉是否肥美,密切影響絲繭的產量和質量?,F在太湖地區所產的絲繭質地特別優良,看來是同這地區葉質肥美的湖桑有一定關系?!昂!?,顧名思義,諒是太湖地區農民育成的桑種。宋代太湖地區的農民是否已經育成湖桑,我們不能肯定,但是北宋時桑樹嫁接在浙江湖州已經十分流行。" ]$ W1 Z) F" Z* @$ }) G* t- L, {
       桑樹是異花授粉植物,用種子繁殖,容易改變它的優良性狀;嫁接則是保存桑樹優良性狀的好辦法。浙江農民采用嫁接繁殖桑樹,所以桑樹的優良性狀,雖經一代代繁殖而歷久不變。北方蠶農當時還沒有運用這種先進的技術。: H! T$ n/ G- y  z' _8 Q/ ]
       宋元時代北方養的都是三眠蠶,南方養的一般是四眠蠶。三眠蠶抗病能力比四眠蠶強,而且比四眠蠶容易飼養。但四眠蠶的絲繭比三眠蠶優良。長江流域的蠶農能夠飼養絲繭質地較優但比較難養的四眠蠶,這也說明長江流域的養蠶技術比北方進步。
- D# W% j- ]2 \  Q# ~* g' K      另外,生產技術進步的程度,往往從生產工具上表現出來。宋元時代,北方的蠶座構造基本上還同漢朝農書上記述的差不多??煲B蠶了,蠶農就在屋子里架起蠶座。蠶座的架法是這樣的:先在屋里豎起四根柱子,柱子上架上一些叫做“蠶椽”的橫木條,再在蠶椽上鋪上一層用蘆葦編織的蠶箔,蠶兒就養在蠶箔上。北方這種蠶座是固定在室內的,不能任意移動,蠶事結束后再把它拆除。長江流域的蠶座同北方不同,它是由竹制的蠶匾和竹木制的蠶架構成的,蠶匾放在蠶架上。蠶架和蠶匾可以隨時移動,自然比北方那種固定的蠶座方便些。這種蠶座的構造同現在太湖地區蠶農沿用的差不多。
( T, j- ?; H7 U& K, M  [0 A      宋元時代,北方一般農家還沿用著古代的老辦法:在蠶兒老熟以后,把蠶簇放在室外,讓蠶兒在室外的簇上結繭,這種方法叫做“外簇”。這固然是因為北方春雨較少,可以外簇。但北方也并不是一點春雨都沒有,如果蠶兒上簇后萬一遇上春雨,就將影響蠶繭的質量。而且室外溫度日夜變化較大,這對蠶兒結繭也是不利的。所以外簇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辦法。南方蠶簇放在室內,蠶兒在室內的蠶簇上結繭,有利于提高蠶繭的產量和質量。. }% }5 O9 @" J  U0 G
      其他蠶桑工具,長江流域一般也比北方的齊全便巧,這里不一一列舉了。
$ h; E: b! \- S( _% t9 F$ d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6#
 樓主| 發表于 2017-2-11 17:03:45 | 只看該作者
  }. b( f- U0 E2 Z+ [
六、棉花栽培面積的擴大和蠶業的消長
0 d8 e5 \6 E( {, ?2 {2 X3 q1 P' a; u( v0 I# F" p) \3 F3 A
       元朝的時候,我國農業史上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它使我國蠶桑生產趨于萎縮,這就是棉花栽培面積的擴大。
3 x3 U6 H% W7 N, L9 |* Q5 d3 f9 Y       在棉花傳入以前,我國廣大人民的衣被原料主要是蠶絲和麻葛。棉花傳來以后,蠶絲和麻葛逐漸被棉花所替代,衣被原料起了劃時代的變化。棉花之所以能夠替代蠶絲,因為棉花的生產過程比蠶絲簡單,單位面積產量也較高。另外,棉布比絲織品易于織制,質地也較堅牢,是遠比絲織品大眾化的衣被原料。' l+ j( I. n& [1 c9 S
      大概南宋后期,長江流域已開始種植棉花,起初只是少量的,以后栽培區域和種植面積逐漸擴大。到元朝中葉,長江流域的棉花已比較普遍,并已擴展到黃河流域。于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絲織品被棉布所取代,絲綿被棉花所取代,植棉對蠶桑業的排擠作用已明顯起來。明代中葉前后,種植棉花的區域越來越廣,被棉布、棉花所取代的絲織品和絲綿也越來越多,社會上對絲繭的需求大大減少,蠶桑生產也就逐漸趨于衰落。這時候,一般地區的農村中不再家家戶戶養蠶了。; J7 h& J2 p5 I. m) n% H# n
       可是話又說回來,蠶絲畢竟有它特有的優點。絲綿比棉花輕暖,絲織品比棉布纖柔美觀。明代中葉以后,商品經濟日益發展,海外貿易又逐漸擴大,社會上對蠶絲,尤其是品質較高的蠶絲仍有一定的需求。再加上浙西嘉、湖地區的蠶桑業,原來已有深厚的基礎,能夠生產優質的蠶絲和絲織品。因此當明朝中葉蠶桑生產在全國范圍內普遍萎縮的時候,浙西嘉、湖一帶的蠶桑絲織業仍能保持獨特的繁榮局面,并且繼續發展。" Y1 Z# s' E* J' _0 i/ x/ a
      現在位于江浙兩省交界處的盛澤鎮,在明朝初年叫作“青草灘”,只是一個五、六十戶人家的小村子。明朝中葉,這里的絲蠶業隨著嘉、湖地區絲蠶業的繁榮而迅速發展起來,到明朝后期,它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絲綢集散市場,遠近的絲綢商都到這里來采購絲綢。明末一個名叫周燦的人曾以“盛澤”為題寫了一首詩:" p  {+ B  e5 q4 k# b/ O
吳越分歧處,
青林接遠村。
水鄉成一市,
羅綺走中原。
……
人家勤織作,
機杼徹黃昏。
      就是當時盛澤絲蠶業欣欣向榮的寫照。嘉、湖地區的新塍〔chéng程〕、雙林、南潯、菱湖等,現在都是很熱鬧的市鎮。這些地方,原來也只是一些小村莊,明朝才發展成為市集而日益繁榮起來。它們的興起,都同蠶桑絲織業有關。* E! _* M6 `. [2 s, i: y' O
      同周燦差不多時代的郭子章,在他寫的一篇《蠶論》中說:“現在各地蠶桑都很衰落了,……我看到浙江湖州和四川閬〔làng浪〕州一片片高高低低的桑林,覺得各地的婦女都不及那兒婦女勤快?!彪y道各地婦女真的不及湖、閬兩地的婦女勤快嗎?不,這是因為明朝后期,只有浙西嘉、湖等少數地方蠶桑業繼續繁榮,而全國其他各地的蠶桑生產都已衰落了。! {8 Q* m1 A5 V9 L1 [2 M
      到了清朝前期,嘉、湖地區的蠶桑生產更加興盛了,大片農田都栽了桑樹。農民重視栽桑養蠶不亞于栽培糧食作物。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先后多次坐船來江南游玩巡視,途中經過嘉興、湖州等地時,看到運河兩岸綠油油的桑林,一望無垠,都曾賦詩盛贊浙西蠶桑之盛??滴醯凵踔琳f:“天下絲縷之供,皆在東南,而湖絲之盛,惟此一區?!?font class="jammer">+ a& B2 G. L* g0 l7 c" t) d

9 e% d1 t; d0 I# {; T5 z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7#
 樓主| 發表于 2017-2-11 17:06:20 | 只看該作者

' \  e% x1 r0 k! P/ c七、鴉片戰爭前后新蠶區的興起: d( ?, x1 h( _7 R$ S7 H+ d

% O* c, m! l* L( Y      自從我國有對外貿易,絲綢便是對外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隋唐以前,我國外銷的絲綢是經由陸路外運的。宋元時代,海上交通已比較興盛,我國外銷的絲綢漸改由海道出口。明代中葉以后,海上貿易更有所發展,外銷絲綢的數量也不斷增加。但是,清王朝堅持“閉關自守”的政策,對湖絲和絲織品的出口,一再嚴加限制。乾隆還明令規定:洋商只準販運次級的湖絲,數量上也有限額。至于上等湖絲和?(同“綢”)綾緞匹,則一律禁止外運。當時清政府規定,廣州是我國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而浙江的嘉、湖地區是唯一生產上等絲綢的地方。清政府既限制湖絲外運,不能滿足洋商的要求,而廣州距浙江又很遠,于是洋商只得退求其次,就近采購珠江三角洲所產蠶絲。
" ?# @$ S# W2 n       珠江三角洲原先并不是不栽桑養蠶,只是絲繭產量不多,質量也差,用以織綢,光澤不好,又不堅實。所以華南蠶業過去一直不為人們重視,在國民經濟中不占重要地位。# J+ Y- z0 ~  J* S
       現在洋商在廣州就近收購絲繭,這就刺激了珠江三角洲蠶桑業的發展。蠶農們從二、三月就開始養蠶,連續養七、八次,一直到深秋還養“寒造”。原來桑園不多,現在不能不擴大栽培。許多地勢較低的地方,不適于種桑。珠江三角洲的勞動人民不受這些自然條件的限制,想方設法把農、副、漁業結合起來,以人定勝天的精神,開塘取泥,填高桑園基地,以利于桑樹的栽培。開成的池塘用來養魚,桑葉采下喂蠶,蠶糞傾入池塘喂魚,而塘泥又是很好的農家肥。
- V3 n2 {- d* p* S       栽桑養蠶既已成為珠江三角洲農民的重要副業,那里的蠶農便精心養蠶,通過實踐,改進了原來的育蠶技術,提高了絲繭的產量和質量。到清末,珠江三角洲每年的蠶繭產量已僅次于浙江、江蘇而超過四川,成為我國近代最重要的蠶區之一。珠江三角洲的蠶桑生產,雖然興起很晚,但發展很快,在全國各蠶區中可算是“后起之秀”。- _- v- u# [2 u7 z6 l, h( T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侵略者用大炮轟開了清王朝閉關自守的大門,強迫清廷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開上海等地為商埠。從此,廣州不再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唯一港口,外貿重心很快從廣州轉到上海。
3 m- f. H! z2 W0 ~& y2 `/ o       根據不平等條約的規定,外國商人可以在我國自由傾銷商品,也可以為所欲為地掠奪物資。湖絲的產地嘉、湖地區,距上海很近,洋商前往搜求湖絲,十分便利。這樣就促使原來已經很發達的嘉興、湖州的蠶業,更進一步繁榮,并且也使嘉、湖附近各縣的蠶桑生產發展起來。
/ ~% X% i. W- G+ |       江蘇的無錫,是我國近代最大的絲繭集散地,蠶桑生產也很發達,可是在清朝中葉,即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那里只有少數農家栽桑養蠶。不過由于它靠近上海,而且同湖州中間只隔一片太湖,所以鴉片戰爭后,無錫很快就受絲繭外銷刺激而開始大規模栽桑養蠶。無錫附近各縣也繼無錫之后發展蠶桑。日本為了同我國競爭,1877年曾派人到太湖地區考察,了解我國蠶桑業的情況。在他們考察后所寫的報告上說:從蘇州到無錫,沿途一望無際,都是繁茂的桑林,發展之快,使他們驚羨??梢娛攀兰o五十年代后的一、二十年中,無錫一帶蠶桑業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的。同時,浙江錢塘江兩岸許多地方的蠶桑業也得到很快的發展,浙西的杭、嘉、湖地區就更不必說了。/ ?/ N5 ]5 G+ u* K) k+ _1 u5 M
      原來蠶桑業最繁榮的只限于嘉興和湖州,鴉片戰爭后,范圍迅速擴大,把太湖流域的長江三角州和錢塘江兩岸連成一片,構成我國近代蠶桑業最發達的“江浙蠶區”。
0 j  U/ [, e* I: O1 C- P0 H
  P" y6 H4 F) C7 `/ B/ G4 C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8#
 樓主| 發表于 2017-2-11 17:09:31 | 只看該作者
八、十九世紀末以后我國蠶業概況
% V7 t# P  a- ?) G" e( Z
  i! n0 V- B: i% k; p/ L      十九世紀后期,蠶桑生產雖然在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江浙許多地方和珠江三角洲蓬勃發展著,可是廣大蠶農養蠶還是襲用千百年來的老方法,而當時法國和日本已把近代自然科學運用到養蠶上來,日本所產絲繭已優于我國。這時候,我國蠶業的改進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了。杭州知府林迪臣首先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在杭州創辦“蠶學館”,學習日本,運用近代自然科學制造蠶種,改進我國的蠶業。它不僅是我國第一所蠶桑學校,也是我國最早的農業學校。
% _: M! O5 O: M      隨后,江蘇,河北、山東、四川等省也在二十世紀初,先后開辦蠶桑學堂,或在農業學堂中設立蠶???,以杭州蠶學館的畢業生為教師。& B4 C0 ~; ]* I2 w
      在二十世紀初興辦的蠶桑教育事業中,值得一提的是“女子蠶桑學堂”。在封建時代,女子被禁錮在深閨里,很少受教育的機會??墒寝r村中養蠶工作,通常都是婦女承擔的,培養女子蠶業人才,到農村中去指導養蠶,推廣改良的蠶桑技術,自比男子更為適宜。1904年杭州蠶學館的畢業生在上海高昌廟開辦的“女子蠶桑學堂”,便是適應社會需要、突破封建禮教建立起來的。它是我國最早的女子蠶桑學校,也是我國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驅。4 }+ w/ @9 j3 X) J' H# c0 h5 X  h
      除蠶桑學校以外,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動派為了裝潢門面,聊資點綴,也設過一些蠶業改進機構。它們經費極少,興廢無常。但在這些學校和機構中工作的蠶桑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在廣大蠶農的配合下,艱苦努力,從事蠶桑技術的改進,取得了難能可貴的成績。其中最突出的是蠶種制造。- G+ j0 }) T# h3 w; h
      原來我國養蠶所用的蠶種,或者蠶農自己留種,或者向專門制造蠶種的人家——“土種業”者購買。農家或土種業者只是挑選繭粒較大,繭層較厚,外表看來比較健康的蠶蛾,雌雄交配后制成蠶種。這樣,雖也有存優去劣的作用,但制成的蠶種,品種混雜,而且前代蠶兒的病毒可以通過蠶種傳給后代。飼養的時候,如遇氣候失調,或飼育上不很當心,便容易發生蠶病,影響蠶繭的產量和質量。
# F# L4 X, ]8 [5 A  G2 i1 A       杭州蠶學館最先采用近代科學方法制造蠶種,這種蠶種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改良蠶種”,以別于過去蠶農自留或向土種業者購買的“土種”。最初制造的改良蠶種是純系蠶種。1924年浙江蠶桑學校首先較大量地制造“一代交雜種”,1927年江蘇省又制成“人工孵化秋蠶種”,先后加以推廣。這些蠶種的制成,都是我國近代制種技術上的重大改進。  _$ z0 a: g& r
     江、浙太湖地區,由于采用了改良蠶種和改進了養蠶方法,每張蠶種,一般能產鮮繭二十五斤上下;繅絲一斤,約用鮮繭十斤。在此以前,每張相等量的土種,平均只產鮮繭十二斤;繅絲一斤需用鮮繭十六斤。每畝桑園平均產葉量,至抗戰前夕,也由五百五十斤增至八百五十斤。" n! o: p6 |; j) M  q; s# b
      我們必須指出,改良蠶種所產的蠶繭,絲量多,繭質好,可以降低繅絲成本,提高絲綢質量,對絲繭廠商是十分有利的。但飼養改良蠶種成本較大,而絲繭廠商向蠶農收購改良蠶繭并沒有相應地提高繭價。所以蠶種的改良,主要受益者是絲繭廠商,而不是廣大蠶農。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能“使資產階級獲得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使無產階級的所得微不足道?!?font class="jammer">+ [# D$ L7 `9 \3 K
       正當我國蠶桑技術的改進在蠶桑生產上初見成效的時候,1927年,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經濟恐慌。國際市場上蠶絲銷路停滯,絲價慘跌,我國絲蠶生產受到強烈沖擊。據調查:1930年秋,上海九十七家絲廠,停工的六十五家。絲廠停工,蠶繭沒有出路,繭價隨著下跌,蠶農栽桑養蠶大為虧蝕,我國百孔千瘡的農村經濟又進一步被推向崩潰的深淵。
5 m5 r  Q, D. H$ C) e5 D       1934年前后,世界經濟恐慌漸漸過去,我國絲蠶業也稍稍復蘇??墒?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又發動了“七七事變”,我國蠶桑業最發達的太湖流域和珠江三角洲相繼淪陷。絲廠被破壞,蠶絲外銷斷絕,絲繭沒有出路。在兵荒馬亂之中,蠶農也無心養蠶。同時敵偽在淪陷區內又大肆搜刮糧食,糧荒嚴重;農村中燃料也相當緊張。廣大蠶農為了維持生活,忍痛把桑樹連根挖去,改種糧食。1932年,浙江全省有二百六七十萬畝桑園,每年可產近兩千萬擔桑葉;抗戰結束后的1947年,全省桑園面積還不到一百萬畝,約為1932年的三分之一。更由于桑園管理粗放和肥料不足等原因,1947年春期只產葉二百五十萬擔上下??傊箲鹌陂g,我國蠶桑生產所遭受的破壞是十分嚴重的。1 `3 @, [0 e9 D$ x0 E- F+ E
      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黨反動派又倒行逆施,發動內戰,使全國人民再度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蠶桑生產也同其他各種經濟事業一樣更加趨于沒落。1948年,浙江全省鮮繭收購量十三萬擔帶零,1949年更降到九萬擔。而1936年全省收購鮮繭近六十五萬擔。也就是說,解放前一年的浙江全省鮮繭收購量只及抗戰前一年的五分之一;解放那一年的鮮繭收購量還不到抗戰前一年的七分之一。其他各省的情況也同浙江相仿。
; j# K5 Z9 o* q7 Z% b: }+ i' ]       解放以后,我國奄奄一息的蠶桑生產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根據“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在不與糧爭地的原則下,開辟了很多新蠶區,扭轉過去浙西、蘇南和珠江三角洲等少數地區蠶桑業畸形繁榮,而其他很多地方凋殘冷落的局面?,F在全國除青海、西藏外,其余各省、區都有了栽桑養蠶這門副業。解放以后,蠶桑技術也有很大進步,高產記錄不斷創新?,F在每張蠶種產繭八、九十斤上下,每畝桑田產葉四、五千斤。這都是解放以前根本不能想象的。
. c& L4 C: \& v8 C
# l. a" Z3 V5 F: L: O  z, P4 b6 K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9#
 樓主| 發表于 2017-2-11 17:13:15 | 只看該作者
) h' w; n2 r; h9 C" Z* g9 X
九、從“野蠶結繭”說到人工放養柞蠶6 [+ f, _& n4 ~9 V. k
# ~6 ]9 {8 H& g# F
       前面介紹的是吃桑葉的桑蠶,下面再簡單談談吃柞、槲〔hú胡〕等樹葉的柞蠶。過去桑蠶都是在室內飼養的,所以又被稱作“家蠶”;柞蠶棲息在野外的柞、槲等樹上,所以又被稱作“野蠶”。我國很早的古書上就提到野蠶。晉朝的《古今注》記載:漢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東萊郡東牟山(今山東蓬萊、掖縣一帶)有野蠶結繭,當地人采收到萬余石,制成絲綿。因為古人把大批野蠶結繭看作是祥瑞的征兆,所以史書上常把它記載下來。一直到明朝初年,關于野蠶結繭的記載真可說“史不絕書”。: @, T  f. W* j; N/ j1 l
       我國雖然很早就開始采收柞蠶所結的繭子加以利用,但直到明朝后期才創造出一套比較成熟的放養方法,使人工放養柞蠶成為山區農家的一項副業。創造這套方法的是山東半島的農民。明末清初,山東益都有個叫孫廷銓〔quán全〕的人,寫了一篇《山蠶說》,文章中說:“古人遇到野蠶結著大批繭子,便認為是祥瑞的事,現在東齊(膠東一帶)山里,到處都放養著山蠶(即柞蠶)?!蔽覀儚倪@幾句話里,可以知道,明末清初膠東一帶放養柞蠶已經很普遍了。
0 g& Q# K1 n2 ?2 K" s      后來,柞蠶種和放養方法又從膠東陸續被介紹到國內其他地方。! I( c3 f$ ^5 ?
       遼寧的柞蠶是“闖關東”①的山東農民帶去的。山東農民闖關東,都是橫渡渤海,在遼東半島的蓋平、岫巖、金、復等縣登陸。所以東北最先放養柞蠶的是遼東半島。明末清初,那里可能已經放養柞蠶了。后來再由遼東半島向北擴展,遍及東北各地。3 {4 `& M0 S' |  D
      陜西的柞蠶,最早是山東諸城縣人劉棨〔qǐ起〕介紹去的。他在康熙年間,即十七世紀后期任陜西寧羌州(今陜西寧強)地方官時,曾從他家鄉購買種繭到寧羌試養,并教民織綢,據說因此過去寧羌人稱柞蠶絲織的綢為“劉公綢”。雍正三年(1725年),陜西興平人楊雙山,又從山東引進柞蠶到渭河南面的終南山麓放養。1 b5 _$ F/ p, Z$ |& B" E5 m* n
      河南和山東相鄰,柞蠶放養方法的傳入,比陜西一定更早些。
3 A2 l6 i- o5 b4 X       貴州是西南各省中柞蠶傳入最早的省份。貴州從山東引進柞蠶的經過情形,古書中有較詳細的記載。
6 x$ {# n8 p: Z6 B2 N乾隆四年(1739年),山東歷城人陳玉壂〔diàn殿〕任貴州遵義知府。他看到遵義有許多柞樹,可是當地人只把它砍了作柴燒。他想,如果仿照他家鄉的辦法,用來放養柞蠶,豈不更好?于是,第二年初春,他便派人回山東購買種繭,并且招募了一些熟悉柞蠶放養方法的農民,同來貴州。但是因為南方春季回暖較早,種繭還沒有運到貴州,在途中就已羽化為蛾了。# u1 B. R' T# }% M
      陳玉壂接受了這次失敗的教訓,次年提早在冬天就派人回山東購買種繭,立春節前就運抵遵義。春期放養成功了,但秋期放養因氣候關系,又告失敗而斷種。陳玉壂不得不再度派人到山東購種,并總結前兩次的經驗教訓,最后終于放養成功。這時候,陳玉壂又從山東招募繅織工人來遵義,教會遵義人繅絲織綢。" i, B7 j* s: t6 ~: c4 J3 Y7 n
      柞蠶傳到遵義不久,又從遵義傳到安平(今貴州平壩縣)和四川的綦〔qí其〕江等地方,后來綦江成為我國西南的重要絲市。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也從安平買回種繭和蠶具,在昆明的東郊放養。云南放養柞蠶,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L! z; \0 D" E8 `  y) P
     除了桑蠶和柞蠶以外,我國勞動人民還曾放養過吃楓樹葉的楓蠶,吃樗〔chū初〕樹葉(即臭椿)的樗蠶等。這些蠶的經濟價值不高,產量也極少,在蠶業生產中并無地位,我們就不多說了。- I! y! M# p1 {& I! {
       另外,還有一種吃蓖麻葉的蓖麻蠶,它是從國外引進的,到現在還不過三十年左右。這種蠶,原產印度。印度的勞動人民用蓖麻葉來喂它而利用其絲繭,所以稱它蓖麻蠶。蓖麻在我國很普遍,蓖麻蠶又有它的特點。解放前,我國就曾數次引進試養,但都失敗了。解放后,在黨的英明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經過廣大蠶農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很快就解決了飼養中的許多困難而試養成功。蓖麻蠶終于在我國安家落戶了。
/ f: Z- E- N  h: y9 Z) g+ z1 Y4 d6 t: o; k% T/ K9 \( x$ P/ `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10#
 樓主| 發表于 2017-2-11 17:17:01 | 只看該作者
+ U! \0 l* q/ m( c; G1 W
十、漫談桑蠶飼育的外傳
8 R+ a; u" z1 v3 o# F0 v% O4 g; k' F: q, d' K, [
       朝鮮是我國的近鄰,兩國人民很早就親密往來。我國的蠶種和養蠶方法傳到朝鮮,早在秦漢之前。
) |! @# F* s, w& U) V      日本是近代蠶業最發達的國家。二十世紀最初的四、五十年,日本的蠶業曾凌駕我國之上。但日本在三世紀時才開始養蠶。
  g. m9 J3 z. M+ L+ \3 C. ^       據日本史籍記載,公元三世紀時,有一個叫功滿王的人,自稱是秦始皇的第十一世孫,從朝鮮半島的百濟東渡日本,并帶去了蠶種,日本之有蠶業就從這時開始。功滿王的兒子融通王,又在283年帶著大批部屬從百濟遷居日本。他們在日本定居下來,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后來,日本的仁德天皇把這批從朝鮮來的中國人安置在各地,命他們養蠶織綢,供日本宮廷和貴族的消費。因為他們生產的絲綿絹帛品質優美,仁德天皇非常滿意,便給這些流寓日本的“秦始皇的后裔”賜姓“秦公”。大約公元五世紀的后期,日本的雄略天皇任命一個名叫“秦公酒”的人,管理蠶桑生產。在秦公酒的管理下,蠶桑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 M, f0 c- l5 s7 S% p2 R/ ]
      根據這些記載,日本的蠶??壙椬畛跏菑某r傳去的。最初在日本從事蠶??壙椀?,主要都是從朝鮮流寓到日本的中國人。時間久了,日本人也養蠶繅絲織綢,并也完全掌握了蠶??壙椀募夹g,蠶??壙棾蔀槿毡緞趧尤嗣竦囊豁椫匾睒I。; ?; X" g* q# d$ {
      其實,日本和我國一衣帶水,中日兩國人民常有往來。日本的蠶桑技術除從朝鮮傳去外,也有直接從我國介紹過去的,史書上就有日本派人到我國來學習蠶??壙椉夹g的記載。近代日本的蠶桑技術比我國進步,早在十九世紀末,杭州蠶學館就曾聘請日本教師來華傳授先進技術。二十世紀最初三、四十年中,我國又有不少人到日本去學習他們先進的栽桑養蠶方法。自古以來,中日兩國之間,各種文化技術都不斷互相交流,栽桑養蠶也不例外。2 K1 T) o0 b8 V0 ~& V4 ]; ^' F( ~
      我國蠶種和蠶桑技術的西傳,比東傳朝鮮和日本晚些。但我國的絲織品卻很早就運銷希臘和羅馬。
* _& o0 ]. S) c% g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qiān千〕通西域,最遠曾到達中亞細亞。我國古代絲綢的輸出,大體上就是循著張騫通西域的道路,沿新疆昆侖山脈的北坡西行,穿越蔥嶺,經中亞細亞,再轉運至希臘、羅馬等國。西方的一些歷史學家就把這條路線,稱作“絲路”。蠶種和養蠶方法,也是先由我國內地傳到新疆,再由新疆循著上面所說的“絲路”傳到歐洲去的。1 O  d% d6 d& O
      蠶種和養蠶方法什么時候由我國內地傳到新疆,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只有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上有瞿薩旦那國引進桑種和蠶種的故事。據說瞿薩旦那國國王很希望自己國內能栽桑養蠶,曾向一個被稱為“東國”的國家去要桑種和蠶種,遭到拒絕。東國國王為了防止蠶種偷運出境,還命令關卡對出境的人嚴密檢查。這里所說的“東國”究竟指哪個國家,《大唐西域記》上沒有說明。那時候,新疆境內分裂成許多小國,這個故事里所說的“東國”,可能是指位于瞿薩旦那國東面的另一個小國,也可能指的就是北魏。
# I4 z. o2 j1 o" R% ^0 p  N     瞿薩旦那國國王求不到桑種和蠶種,只好另想辦法。他要求同東國通婚。東國國王為了結好鄰邦,答應把王女嫁給他。瞿薩旦那國國王便囑咐派去東國迎娶的一位婦人說:到東國后,密告王女,瞿薩旦那國沒有蠶桑,請王女設法帶些桑種和蠶種來。王女聽丈夫的話,果然在離開東國之前,偷偷地把桑種和蠶種藏在帽子里。出境的時候,通過關卡,只有王女的帽子沒有被檢查,于是蠶種和桑種就被帶出了東國。3 D2 Z8 j3 ^/ `1 C6 h7 j
      瞿薩旦那國大概就是現在新疆的和闐一帶地方。六、七十年前,英國人斯坦因在和闐發現一幅古代版畫。版畫中央畫著一個盛裝的貴婦人,頭上戴著帽子。左右兩旁各有一個侍女。左邊的侍女用右手指著貴婦人的帽子。斯坦因認為畫中的貴婦人就是帽中夾帶桑種和蠶種的東國王女。5 p2 C' ?$ a" c* Q" D  Z, S
       王女進入瞿薩旦那國境后,先在麻射地方停下來,等候國王擇吉日迎接進宮。王女就把蠶種和桑種留在麻射。從此瞿薩旦那國才開始養蠶,后來瞿薩旦那在麻射修建廟宇,奉祀蠶神。" ~, }/ l, l4 U! x5 z6 P
      這一故事,大概是玄奘去印度時,路過和闐,根據和闐的傳說寫的?!洞筇莆饔蛴洝分羞€說:“現在麻射那座蠶神廟里的幾株古桑樹,相傳就是東國王女帶去的種子栽的?!?font class="jammer">6 P3 f6 j% N* d. q
       從上述的故事看來,我國內地的蠶桑生產技術早在隋唐之前,就已傳到和闐。和闐正在“絲路”這條線上,是古代通往中亞細亞必經之地。據西方文獻記述,古代中國絲織品循“絲路”運到中亞細亞,主要被波斯商人所壟斷。羅馬人購買中國的絲織品,必須經過波斯商人之手,他們從中謀取暴利。因此當時購買中國絲織品價錢很貴。9 g8 r+ m6 g2 q4 K+ C" a/ U
      六世紀中葉,有兩個印度僧人,一名芮思陀,一名孟克,來到君士坦丁堡,他們告訴羅馬皇帝哲斯丁說:他們曾在賽林達(serinda,可能是古代新疆的一個地方,也可能就是指中國)居住多年,懂得養蠶方法。并且說:如果把蠶卵帶到羅馬來孵化飼養,羅馬就可以產絲。哲斯丁聽了十分高興,要他們把蠶種和桑種帶到羅馬來,還答應將來成功以后,給他們重賞。六世紀五十年代,這二個僧人果真把蠶種和桑種帶到君士坦丁堡,獻給哲斯丁皇帝,羅馬帝國從此開始栽桑養蠶。" _. }8 B2 B) y. Q+ `5 D
       七世紀時,養蠶事業又從波斯介紹到阿拉伯和埃及。八世紀時阿拉伯人又把養蠶方法介紹到西班牙,十二世紀時又傳到意大利,十五世紀時再由意大利傳到法國。) M/ q( m* q  n. W
       至于柞蠶放養方法的外傳則是近代的事情。世界上生產柞蠶的國家,除我國以外還有朝鮮、日本、蘇聯和印度。放養柞蠶方法傳入朝鮮是在十九世紀后期,不久又傳到日本。1927年,我國的柞蠶第一次傳到蘇聯并試養成功。( I6 H1 H) D& j2 u
       現在世界上有四、五十個國家養蠶,它們最初飼養的家蠶蠶種和飼養的方法,很多是直接或間接從我國傳去的。養蠶繅絲技術的創造發明,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卓越貢獻。
  I- |( u/ ]* T$ C- s, ], Y8 ?: u: p/ P% _% g, W7 e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于我們|手機版|充值|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 )

GMT+8, 2024-9-17 03:4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久久久久精品无码|无码精品亚洲日韩